服務項目

關於佛教

佛教相信人死後有六道輪迴,投胎後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動物、昆蟲……等,有可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可能到十八層地獄。還有另一種更高層次,稱死亡叫做「解脫」、「空」。佛教徒對死後的世界充滿光明面,較不恐懼悲傷。
佛教的喪葬一般採用火葬和土葬,不過現今台灣的佛教較宣導以火葬將骨灰存放在寺院靈骨塔中,讓往生者可以聽寺院送佛法。
佛教徒往生時家屬不可拉扯啼哭,要替死者誦經、念佛,稱為助念,為死者沐浴、更衣並為亡者蓋上「往生被」後將遺體移到大廳,頭朝內、腳朝外,且佛教不燒紙錢。往生二十四小時後,才可進行入殮儀式,在喪葬期間不可鋪張浪費,不可殺生,只能以鮮花蔬果、素食祭祀死者。家屬的喪服為長袖黑色衣鞋,並以素色佛珠做為「帶孝」,喪禮主持法師或居士帶領大家為死者誦經。
死者家屬在四十九日內,吃素念佛、淨守五戒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及不食五辛),並持續為亡者誦經、念佛、印經、布施、供養等佛事,替死者做功德,使死者能離苦得樂,往生佛國淨土。

View Buddha Statuette Tranquility Meditation

關於道教

在台灣各地對於喪葬儀式的影響遠超過其他宗教信仰。道教的思想中關於人的魂魄,認為人有三魂七魄,生前魂魄集於一身,死後各自離散。
所謂三魂七魄:
三魂是指胎光、爽靈、幽精。相傳胎光能使人延壽,爽靈則害人多災,而幽精使人喪命;
七魄是指尸狗、伏矢、雀陰、吞賊、非毒、除穢與臭肺
三魂與七魄在人體內和諧並存時,則人身體健康。反之,魂魄離散無法聚合時,久之人必喪命。
道家仙法強調養生成仙,透過消極的遵經守戒與積極的神形修煉來累積功德,以超越有形的肉體限制為目標。
關於人死後世界的想法,道教有別於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,認為所謂天界指諸仙修煉得到昇天之處,一般販夫走卒死後多半魂魄盡散,成為漂浮無依的孤魂而沉淪冥界,必須藉由道教齋法,仰仗仙聖的力量才能昇轉天界。在道教葬儀中,道士扮演中介者的角色,藉著齋法的執行,乞求道家諸仙拔度亡靈,亡靈透過一系列的沐浴、解結、水火煉度、過橋等儀式過程使亡靈能夠在歷經生命的善惡與世俗的沉淪後,透過聽經聞法來懺悔解罪,消除累世種種罪業,回到生命的初始狀態已進入仙界。

Close Up Of Pillar In Chinese Temple That Is Decorated With Traditional Carvings

關於回教

喪葬方式通常以土葬,而不使用火葬。因為回教徒認為火是一種刑罰,人在世的時候就不願意被火燒,何況是死者,只有造物主才可以用火去懲罰。 『歸真』 就是將生命歸回真主阿拉。 在教徒往生後,家屬會將死者身上的東西全都取下,將遺體頭朝北、腳朝南、臉朝西擺好,以白布覆蓋於全身,親友要為死者念祈禱文:「吾人屬於真主,最後也回歸於真主那裡。」並為死者反覆的祈禱。即送到清真寺,之後葬禮事宜就交由清真寺來處理。由教長帶領親人為死者洗禮,屍體必須用溫水洗淨,將全身從頭到腳,用水清洗三次才行,之後才送往墓地。 回教徒的墓穴也是為南北方向,頭部朝北,腳部朝南,面則朝向天房即西方,所有回教徒的墓都是同一方向。
Side View Latin Kids Making Communion

關於一貫道

【一貫道生死觀】
『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』:父母在世時,應當依禮來奉養。
「謂」:父母在世的時候,事親應該恭敬以禮,仰體親心,以承歡得盡天倫之樂。
父母逝世後,應當以禮來安葬。
「謂」:親喪之時子欲養而親不在,痛斷肝腸,悲感在所難免,安葬之禮要盡哀盡禮,以盡子女之孝道。
祭祀要盡禮。
「謂」:依禮來祭祀,因為親恩昊天罔極,為人子女者,為追思親恩,音容宛在,刻苦銘心,無以報於萬一,於是對尊親祭點要誠敬追思,依禮誠祭,以安在天之靈,以盡子女之孝心。所以喪葬祭禮,喪則致其哀,祭者致其嚴,一切均合禮而中道。

【一貫道名詞『歸空』(逝世)】
即是靈魂脫離軀殼。
當人呼吸欲斷,將臨終時,為人子女止於孝,要使靈魂清淨光明,必須在移廳置床之時,先焚蓮花香(108枝一束),然後再備淨爐,以檀香末供焚不絕,這樣能使脫離軀殼之靈魂,安然行返鄉路,又能淨歸魂之心,而脫離凡俗之污穢,此比超渡之功德,更加微妙。
有修道者要歸空時,供焚檀香,進而恭迎仙佛接迎。 停止呼吸時,屍體於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內,最好不可移動,使歸靈能夠清淨自然歸返離去。

2272

關於基督教

【基督教生死觀】
安息後,不用有引魂的儀式,因相信基督徒死後靈魂回歸到他本來住的地方「天國」,家裡不用設靈堂,如有設置,純為讓親友有個追思的地方,一般來說基督徒安息後,都會先將遺體移至殯儀館安置好(特殊情況除外),家屬再與牧師及禮儀公司,三方面來商討治喪期間,及整個安息禮拜的方式與過程。
從聖經的觀點,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期盼,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,人既死了,就蓋棺論定;所以,喪禮是為活人,不是為死人,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,不會成為神保佑人,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。
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。要點如下:
思想人生的結局:人生自古誰無死,所以死是眾人的結局,活人需將這事放在心上,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,甚至彼此傷害,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,去面對死亡的課題。
安慰故人的遺族:親人離世,難免感傷,但藉喪禮的講道,可以得到安慰,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,將來可以香會再天家;如同移民到國外,雖捨不到,卻不致於過份悲傷,並藉禮拜,求神安慰遺族的心。
激勵在世的親友:藉由喪禮;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,能夠化悲働為力量,以故人的美德為榜樣,從新得到動力,再奔向人生的道路。

【基督教喪葬儀式】
『入殮禮』在殯儀館
如親人離世,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,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,等到喪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。
入殮時,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、化妝、穿戴整齊,衣服不限幾件,再移到喪禮會場;遺族全體隨時待在側,禱告唱詩,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,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,等喪禮完畢,瞻仰遺容完再完全封棺。
『入殮禮』在家裡
在家裡親人斷氣後,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,停屍客廳,聯絡全部遺族到齊後,在入殮。
入殮時,由傳道(牧師)主持,唱詩禱告,(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)。
入殮後,有的隨即火化,擇期舉行喪禮,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,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。

『喪禮』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,只要大家方便,一般是星期日。
參加入殮,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,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。
參加喪禮,主要對象範圍較廣,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,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,所以,喪禮比較隆重,而有一定的禮節。

2149301826

關於天主教

稱每年十一月為煉靈月,提醒世人不要忘記已故的人,在世之人也要煉淨純潔的靈魂,在教堂或公墓進行亡者的追思彌撒,對不認識或認識的人、無人祭祀的亡者,都乞求天主憐愛廣被恩澤,天主教雖然沒有普渡的名詞,但意義與佛教、民間道教的普渡是一樣的。
唱聖歌、獻祭、領聖體、灑聖水,邀請與會者與已故的人悔改,這就是天主教式的普渡(亡者追思彌撒)。
天主教的普渡觀念源至於天主的博愛,並兼具中國慎終追遠的含意,及教化醒世的深意。
天主教的生死觀,把生死看待為一種喜悅,因為人生完成了使命,死亡後,永生是真正生命的開始。天主教相信,當人死後,接受上帝的審判,有人上天堂,有人下地獄,有煉獄的觀念,是讓願意悔過而自認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,煉淨靈魂純潔的地方。
天主教的禮儀以彌撒為中心,即按規定的儀式,依據<新約.福音書>中所載基督的命令和行動,象徵性地重演基督在十字架受死,而以己身為祭品獻給天主。因而在天主教看來,彌撒禮儀含有獻祭與犧牲的意義。按照規定程序,彌撒基本上、分為預祭、正祭和末祭三個階段,其中正祭是彌撒祭禮的主要部分。在正祭時,首先由主禮者取出無酵麵餅和葡萄酒,並在酒肉滴上幾滴水,象徵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刺穿胸膛而流出的血水;隨即唸<序文經>,至「聖、聖、聖」一句時,由輔祭者打鈴,提醒教徒已彌撒的核心階段,在準備迎接即將降臨祭抬的耶穌。這時主禮者代表耶穌,拿起麵餅,口誦:「這是我的體」,在舉起酒杯,口誦:「這杯裡是我的血…..」接著,主禮者唸<天主經>並先吃麵餅和飲葡萄酒,然後為自願領「聖體」而跪到祭抬前面的教徒辦「聖體聖事」。天主教徒相信,經祝聖的酒和餅,其形與質均以神秘地變化為基督的血和肉。
流傳於中國天主教的彌撒,雖然一直保持著傳統拉丁禮儀,但也發展出本國特有的文化,即為已故父母和其他亡靈舉行的彌撒較多,這種彌撒在本國北方稱為「大黑彌撒」,在南方稱為「追思彌撒」。教徒認為通過這種儀式可以使亡故父母的靈魂早日升天。這種觀念與本國佛教、道教中,追見亡靈的儀式特別發達有關。

This Design Was Created Christian Mythological Event Santa Rosa De Lima

關於海葬

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。 骨灰撒海,沖破了傳統、入土為安、觀念。 人從自然中來,又回到自然中去。 海葬是繼墓葬以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,是人類思想的一大飛躍,是社會文明的一大指標。 海葬有利於節約土地、發展經濟、移風易俗。 共同珍惜大自然;多元環保新選擇。 一朵朵浪花就像一串串連棉不斷的祝福。 先行者從此長眠於海洋。 自在遨遊不在牽絆了! 骨灰撒大海,情意留人間。

傳統風水的角度,海葬適不適宜?

多人受風水思想影響,對於海葬有所猶豫甚至排斥。 其實,一般人對陰宅認知多有不足未盡正確,土葬未必可得好風水,因為土葬墓穴難求,如果將就地勢,擠在亂葬崗般的墓地,恐怕還有負面效果,同時大體腐化過程產生不少穢氣汙水,易沖煞親人,結果是處理不當反而引起後代子孫事業婚姻健康等方面不順。 海葬,減少對環境的汙染,減少對土地資源的耗用,往生者海葬為後人保留淨土,功在千秋萬世,才是留給兒孫最好的福報。

海葬會不會對往生者不夠隆重?

因為很少人看過,常以渡輪印象來想像海葬,擔心過於簡陋。
其實,海葬葬禮儀式可以很莊嚴美麗,出海船隻一般會以紗幔、素菊等布置,營造肅穆但不陰森的氛圍。
信仰方面,也會尊重往生者和家屬的宗教信仰,作合適的宗教儀式安排。
聯合海葬,多名往生者一起包船出海,甲板上最後的告別儀式的安排比較傾向綜合式,包括致詞、默禱、獻花、拋投安息盒入海等,家屬則可以在出海前碼頭邊進行各自的宗教儀式。海葬葬禮運作成熟後,各別包船、專屬海葬葬禮都是可行的。

海葬還有什麼優點?

海葬是最自然環保的節葬方式,人走完一生回歸大自然,埋於塵土和歸向大海雖然都是回歸大自然,不過,地球土地資源日趨緊縮,土葬和納骨塔耗占土地資源,在地狹人稠之處如台灣,更是一種壓力。
而土葬時大體腐化產生汙水穢氣,亦汙染大地,在經濟面,晉塔和土葬的花費都較高,尤其土葬更可觀,對生者也是一筆負擔。
海葬既不占用土地資源,目前個人海葬基本費用約3萬元,最為節約,乃為一種利己利他的葬法。

海葬適合台灣地理特性且殯葬是人類古老的文化,因地制宜,依附近自然環境而發展不同葬法,靠天近的高海拔地方有天葬如西藏,靠山處如四川有懸棺葬法,靠海海葬亦屬自然。
台灣四面環海又地狹人稠,發展海葬也是順乎自然。
其他靠海國家如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沿海地區,近20年都著手推展海葬,已成趨勢。

7471

父母並未交代骨灰可以入海,為他們海葬是否有違孝道?

這是很多為人子女者的困惑,雖然認同海葬的優點,卻很猶豫。
所以,在此建議大家重視預立生前契約,交代身後之事,才能讓家人把後事辦得從容有品質,免得一旦臨終家人手忙腳亂,匆匆錯誤決定,造成精神金錢損失,令死者難安生者不寧。
死亡是人生的必然, 無須忌諱,預立生前契約,百年之後,捐贈器官,遺體火化海葬,劃下瀟灑句點,大愛留人間,這才是掌握住了生命的意義。

骨灰一旦入海,思念如何傳送? 祭祀如何進行?

思念是最真誠深刻的情感,不限時空,不拘形式,自然也不是看到墓碑或骨灰罈才能慰解。
思念隨時可上心頭,又豈是清明掃墓時節的專屬事務?隨著數位時代到臨,思親網站走入大家生活,早已可供大家遠端祭祀。隨時可打開的思親網站,以及網上或實體的思親相簿,可以讓思念隨時獲得撫慰,當重睹往生者的生平點滴、形影,聽一段他的錄音談話,此時思念可跨越那冰冷的陰陽兩隔的界限,在我們與所愛的往生親人間,搭起心靈連繫,感受到溫暖,不再只是徒留痛楚的哀傷。

海葬花費如何?

海葬應該還是最節約的殯葬方式。
當然,土葬和納骨塔收費,也因南北、地點不同,形成很大差異。
即使土葬也有公墓一穴地起價7萬多元(7年須撿骨),公立納骨塔位也有1萬元起的價格,但是位置和管理情況並不是所有家屬都能接受。
大致上,一般家屬覺得過得去的塔位,可能要上到9萬10萬元。墓穴都更不必說了。
海葬在地點方面是很平等的,大海對所有人一視同仁,只有出海的船隻和葬儀可以個性化、個別化打造。
目前聯合海葬的方式,大約不出3萬元可以做到。

海葬環保嗎?

很多人都有問號,擔心骨灰在海中造成海洋汙染,其實骨灰在高達攝氏八百度到一兩百度高溫燃燒下,已無病菌存活之慮,不須憂心汙染大海。
而海葬水域規定劃定在出海後離防波堤六千公尺的外海,並選擇海流動力充足之點,不用擔心骨灰回流,並沖回岸上。此外,骨灰安息盒也選擇環保材質製作,無傷害環境之慮。
所以,海葬只要是以符合規格的方式進行處理,應該是最環保的殯葬方式。

海葬出海時,是否有風險?有可能因暈船或身體不便,造成送葬的阻礙?

海葬一定要海象穩定,才能被許可出海,所以不可能會在風大浪高惡劣天氣冒險進行海葬。
海葬的船隻也要經過安檢,安全是受到一定標準檢核的。
至於暈船,確實有家屬有此困擾,但目前也有方法預防,很多暈船藥方可以減緩暈船症狀。
在過去幾年的海葬儀式,不乏老人和幼兒出海,適應情況大致不錯。當然有心血管等疾患者宜小心,不過即使是上山送葬,對於身體狀況不佳的家屬也是挑戰,家屬可量力而為,畢竟心意是最重要的。

Far far away